第483章 陕东道黜陟大使_大唐第一臣
笔趣阁 > 大唐第一臣 > 第483章 陕东道黜陟大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83章 陕东道黜陟大使

  第483章陕东道黜陟大使

  …

  只要是皇帝,肯定会对世家动过心思,最为典型且最近的例子便是杨广。

  杨广设立东都洛阳,企图将重心移到南方,其目的便是削弱世家,尤其是关陇集团,只是太过急于求成,手段过于激烈,这才导致崩盘。

  高冲相信,李世民也不例外,否则原本轨迹上李世民不可能重用那么多寒门庶民。

  有唐一代,从李世民、到李治,再到李隆基,无一不想削弱世家,只是世家垄断知识,其底蕴太过庞大。

  直到唐末,一个落第秀才一顿咔咔乱杀,这才给予世家门阀致命一击。

  李世民坐回原位,看向高冲,神情很是莫名,“可你也是出自世家……”。

  高冲闻言一笑,“其实也没那么严重,现在说这些,太过遥远了”。

  李世民回过神来,确实如此。

  活字印刷术虽是厉害,但是对于世家并不会伤筋动骨,毕竟知识依旧是掌握在世家手中,只不过这已经给予寒门和庶民的一个机会,至少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。

  “所以你想先用活字印刷来推行《隋唐演义》?”李世民很快明白高冲的用意思该不会这厮只是想推广《隋唐演义》,这才弄出来一个活字印刷吧。

  高冲咧嘴一笑,“我有一个表兄的二哥家的老丈人经营着一个书坊,我打算秘密研制活字印刷,先拿《隋唐演义》做实验,这是一举两得啊”。

  李世民闻言嘴角直抽抽,直挥手道:“只要你不经营书坊即可,还管伱什么表兄老丈人的,下去准备吧”。

  “准备什么?”高冲一怔。

  李世民瞪大眼睛,“提点刑狱一事,你莫不是忘了?”

  “忘不了忘不了”,高冲摆手笑道:“我已做好行程规划,先在京畿,然后转道河东,重点在河北”。

  李世民闻言欣慰的点点头,“到底是攸之你懂我”。

  河北乃是重中之重,可以说是大唐的心腹之患,在河北燕赵之地,诞生窦建德和刘黑闼两个影响巨大的反王,其中窦建德影响力深远,至今河北之地多有夏王的拥趸。

  刘黑闼虽然影响力不及窦建德,但他带来的破坏力更甚于窦建德,两次起兵,无一不是席卷河北全境,耗费大唐数之不尽的人力物力。

  窦刘之乱,致使现在的河北十室九空,三五个州的人口总和甚至不及关中或荆楚一个州的人口多,急需一个吏治清明的环境,以便于民众休养生息。

  至于河东,虽有刘武周和宋金刚之乱,但是影响不大,大唐在河东的根基远胜于河北。

  等高冲走后,李世民再次拿起那本小册子,反复研究至深夜,在确定内容熟记于心后,李世民将其扔进灯罩里,亲眼看着它燃烧成灰。

  “传旨,加大理寺卿高冲为陕东道黜陟大使,代天巡狩,提调刑狱,查察吏治,可便宜行事”。

  张阿难一怔,继而连忙前往太极宫拟旨,并通传三省。

  黜陟大使,这个本该出现在贞观八年的官职,现在由于高冲的原因提前出现,尽管这是一个临时差遣,但是顾名思义,其权力甚大,对于地方的不法官吏来说,可谓是是大难临头。

  据《新唐书》载:“黜陟使掌察所部善恶,举大纲,巡省天下诸州,有巡察、安抚、存抚之名”。

  可见黜陟使的职责便是“察善恶,举大纲”,即对地方的吏治进行监督,其职权包括但不限于安抚使、巡察使的职责。

  这用后世的话来说便是跨行政区监察,对地方官吏极具威慑力。

  在这个特殊时期,李世民派出他的心腹,以提调刑狱之名巡察诸州,这用意很是明显,其用意便在于一个“抚”字。

  高冲同样领悟到李世民的意思,既要好名声,也要整肃诸州吏治,同时对于建成党羽能招抚则招抚,对于那些不能招抚的顽固分子,便可以便宜行事了。

  陕东道,便是整个函谷关以东,包括中原、河北等地,广义上来说,囊括整个黄河以东地区,笼统一点便是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地盘总和,治所设在东都洛阳。

  李世民没有登储时,便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,如果争储失败,李世民会到洛阳的话,那便是占据大唐半壁江山。

  现在李世民入主东宫,身为储君,卸任一切官职,陕东道大行台暂无尚书令,拜蒋国公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左仆射,镇守洛阳。

  由此可见,高冲这个陕东道黜陟大使的职权之广。

  翌日,当政事堂的相公们上值之后,第一件事便是处理昨夜李世民的旨意。

  如此大权,便这般授予高冲,这让作为首辅的封德彝心里隐隐有些不快。

  看一眼面无表情的高君雅,封德彝长叹一声。

  “若太子有意巡查诸州,大可以授予安抚使亦或巡查使,这新设的黜陟使竟可以督察官吏,便宜行事,历朝历代,从无这个差遣,冒然开此先例,是否有些不妥啊?”

  众人听的这话,心里各自盘算,须发皆白的高士廉和善笑道:“非常时期,行非常之事,此差遣仅为临时设置,过后即撤,无妨无妨”。

  封德彝微微颔首,似乎是赞同这个说法,只是眉头一蹙,继续说道:“高攸之确实是功勋卓著,乃一时俊杰,只是年龄尚小,若是巡查诸州,唯恐地方不服啊”。

  中书令宇文士及闻言捻须笑道:“不服?那岂不是更简单了,也省得逐一巡查了。高攸之代天巡狩,不服高攸之便是不服朝廷,换而言之,便是不服太子殿下了”。

  这话一出,封德彝脸色一变,直说道:“既如此,门下发旨吧”。

  宇文士及果然有手段,这一番话直接堵死封德彝,不服高攸之担任黜陟使就是不服朝廷,也就是不服李世民,那便是需要“处理”的人。

  封德彝好不容易在长林门兵变之时及时投靠李世民,抛却脸面来阿谀奉承,这才得以坐稳首辅之位,若是担上这么一顶帽子,那等李世民御极,他就该“被”致仕了。

  封德彝今年不过五十九岁,好不容易做到尚书右仆射,他还想再拜相十年呢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5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5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