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9章 再现分化之计_大唐第一臣
笔趣阁 > 大唐第一臣 > 第549章 再现分化之计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49章 再现分化之计

  第549章再现分化之计

  …

  听到李世民的话,高冲咧嘴一笑,露出两排大白牙。

  高君雅下意识地眉头一皱,他觉得这小子又要开始坑人了。

  “陛下可还记得你岳父大人的成名功绩?”高冲笑问道。

  岳父大人……李世民一顿,长孙晟长居洛阳,早在前隋大业五年便去世,那个时候李世民年仅九岁。

  长孙无忌兄妹是由高士廉抚养成人,后来也是高士廉将长孙无垢许配给李世民,李世民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岳父。

  不过李世民明白高冲的意思,直接问道:“你是说分化突厥?”

  “正是”。

  高冲点点头,直说道:“当年季晟公可以分化瓦解突厥,后来弘大公效仿,应用于西突厥,致使西突厥分裂。

  现在我们自然也可以再次效仿,将其应用于东突厥啊,现在时机岂不正好”。

  长孙晟,字季晟,支持东突厥启民可汗自立,将突厥分化成东西突厥。

  裴矩,字弘大,支持西突厥射匮可汗自立,将西突厥搅得天翻地覆,裴矩已在年前去世,高寿八十岁,获赠吏部尚书、绛州刺史,谥号为敬。

  李世民微微颔首,示意高冲继续说,因为他知道高冲还没有说到重点。

  高冲狡黠一笑。

  “陛下你看张武安的军报中言明,西突厥的两位可汗已经打出真火来了,完全不顾及伤亡代价,致使大量部众东逃,投奔东突厥,这对于頡利来说,可是天大的好事,頡利一定沾沾自喜,甚至打算渔翁得利。

 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,那便是薛延陀”。

  “薛延陀?”李世民眉头一皱。

  高君雅闻言若有所思,略显迟疑的捻须说道:“东逃的部族里面,以薛延陀势力最大”。

  高冲一拍巴掌,差点兴奋得打个响指,好歹忍住了。

  “阿耶说到点子上了,西突厥两位可汗相争,苦的是那些依附于他们的部族,其中尤其是薛延陀,他势力最大,势力最大的出力便最多,夹在两位可汗之间,那真是欲仙欲死,所以薛延陀就跑路了。

  对于薛延陀,我特意了解过这个部族,现任酋长乙失夷男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物。

  他率领部众七万余户,艰难翻越金山,投奔东突厥,他心里一定是有些盘算,或许碍于頡利威势,暂时不敢造次,但是我们可以加一把火啊,我们还有草原东部的契丹、靺鞨等部落可以运作啊”。

  高冲说的口干舌燥,抓起茶壶一饮而尽,继续说道:“乙失夷男麾下七万余户可不是一方小势力了,已经不亚于阿史那什钵苾这位小可汗了,我们若是暗中支持乙失夷男自立称汗,然后使契丹等部宣布依附于乙失夷男,那就该頡利愤怒了”。

  李世民噌的起身,略显的兴奋的说道:“我觉得可行,当年前隋这一招分化之计屡试不爽,我等今日亦可效仿,我就不信那乙失夷男甘于人后,即便乙失夷男甘愿伏低做小,但他部众七万余户,依頡利那猜忌多疑的性子,也定会百般刁难”。

  “就是这个道理”,高冲拍桌赞道:“现在西突厥已经两汗相争,到时候东突厥再有乙失夷男自立,便是天佑大唐啊”。

  高冲虽然不知道这一段历史,但是他向来善于这种谋划,仅从兵部的一些资料分析,便是生出这两个想法。

  实际上也正如高冲谋划的一样,在原本轨迹上,乙失夷男苦于西突厥乱战,率部东逃,投奔东突厥頡利可汗,但是这时候的頡利猜忌多疑,暴戾无道,逼反漠北的拔野古、同罗等部,正在领兵讨伐。

  对于千里来投的乙失夷男,頡利并不信任,毕竟薛延陀七万余户,势力实在庞大,頡利便命令乙失夷男进攻叛乱的拔野古等部。

  结果拔野古等部直接投降乙失夷男,全部依附于薛延陀,共推乙失夷男为大可汗,号真珠可汗,立牙帐于郁督军山,开始跟頡利可汗对立,自此,东突厥也开始乱起来。

  千万不要以为乙失夷男不敢自立,乙失夷男的父亲名叫乙失钵,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统治时期,不得人心,铁勒诸部一齐反叛。

  铁勒族有很多部落,薛延陀部和契苾部便是其中之一,当时薛延陀的酋长便是乙失钵,契苾部的酋长名叫契苾歌楞。

  铁勒诸部为反抗西突厥的残暴统治,推举这二人作为首领,联盟起义,一起反抗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,建立铁勒汗国。

  铁勒诸部共推契苾歌楞为大可汗,号易勿真莫何可汗,立牙帐于贪汗山(今博格达山)。

  随后契苾歌楞封乙失钵为铁勒汗国小可汗,号野喹可汗,立牙帐于燕末山(今阿尔泰山中段),分管铁勒北部。

  只是后来射匮可汗崛起,西突厥再次复兴,东征铁勤汗国。

  乙失钵不敌,重新臣属于西突厥。

  所以说薛延陀部落曾经也是有过辉煌的时候,现在薛延陀夹在西突厥肆叶护和莫贺咄两位可汗之间,谁也不敢得罪,偏偏两位可汗还都不把铁勒族当作人来看待,每次打仗都是优先使用铁勒这些外族人。

  乙失夷男心中大恨,一咬牙,一跺脚,直接率部东逃,你们二位大汗继续打吧,我薛延陀惹不起,自谋生路。

 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这个谋划可行,只等诸位重臣到来,再仔细商议细节即可。

  只是接下来李世民目光一转,看到案桌上另外一封奏疏,便是面色一沉。

  高冲察言观色,立马收敛笑意,“陛下,你这是?”

  “岭南的事你听说了?”李世民沉声说道。

  高冲愣愣点头,“前段时间桂州都督李重光上书,有所耳闻”,反正这也不是什么秘密,高冲作为兵部尚书,参议朝政,如果说完全不知那也太虚假了。

  “是啊,前有桂州上书”,李世民揉着眉头,“现有道州厉日新上书,言岭南已有反迹,这岭南,天高地远,看来是真的不安生了”。

  现任桂州都督李袭志,字重光,执掌桂、象、静等九州。

  现任道州刺史厉文才,字日新。

  桂州、道州两地全部邻近岭南,他们二人前后上书,奏称岭南谋反,甚至矛头直指冯盎,李世民即便心中相信冯盎忠义,但也是不得不防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道州刺史厉文才,厉文才是婺州人,李世民登储后立即举行科举,厉文才高中进士,同时厉文才也是婺州第一位进士,他不仅博学多才,对于李世民也是绝对忠心。

  这一次科举仅有四名进士,李世民或许考虑到提拔新人,培植亲信,便将这四人全部授予刺史之职,其中厉文才便担任道州刺史,道州便在潇湘岭南交界之处。

  厉文才清正廉洁,性格方正,绝不会结党营私,李世民最喜欢任用这种人,对于厉文才的话,李世民十分相信。

  在原本轨迹上,厉文才高中进士的第一年官拜道州刺史,次年便因为“靖寇安民”有功,升任容州都督,兼容州刺史,在任期间,深得地方士民拥戴,后来因为思念故乡,竟上书辞官,李世民难以挽留,只得应允。

  回到故里后,厉文才捐资兴修水利,造福百姓,当地依旧有人纪念这位清官,因他担任容州都督,便将他修建的堤堰命名都督堰,名流千古。

  对于亲手提拔起来的人,李世民向来是用人不疑。

  厉文才在奏疏中称,岭南战乱,信使不得进……

  这一切事实表明岭南已经生乱,只是大山阻隔,再加上有心封锁,消息并没有传递出来。

  高冲看一眼高君雅,高君雅目不斜视,只当做没看见。

  李世民倒是看见了,直接皱眉说道:“你有何想法便说,看你阿耶作甚”。

  高冲咳嗽一声,只得反问道:“臣想知道陛下你是什么想法?”

  李世民闻言冷哼一声,直说道:“自是征讨不臣,还能如何?”

  说完之后,见高冲目瞪口呆,便是继续说道:“蔺謩入朝之后,颇多不忿,我有意任用蔺謩,统辖荆楚之地府兵,进驻岭南。

  如若岭南生乱便平定叛乱,如若岭南无事,那便暂时驻兵岭南,震慑不臣”。

  代州都督蔺謩在代北大败一场后,李世民召其入朝,拜右武卫大将军,依旧重用,但是蔺謩这人心高气傲,觉得他在代北大败不过是一时疏忽大意而已,他觉得他还能行。

  李世民对于蔺謩这种人始终是信任有加,因为这种人有话不会憋在心里,比如程知节,便是最好的例子,正好遇到岭南“失联”这种事,李世民便有意驻军于岭南。

  既然是驻军,震慑不臣,那必须要胆大忠心之人,蔺謩便是最佳人选。

  只是高冲听得这话后,便是摇摇头,不敢苟同。

  李世民眼睛一眯,“说说你的看法”。

  “中原刚刚平定,尽管荆楚之地并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,但是河北等地依旧是百废待兴,如陛下先前所言,眼下当以恢复民生为要。

  岭南天高路远,地势险恶,且到处是密林瘟瘴,实在不适宜大规模驻军,并且现在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冯盎等人谋反,兴师动众的进军岭南有些不妥”。

  高冲略一迟疑,组织一下语言便是直接说道,

  他虽然跟父亲商讨过岭南之事,最好是外放岭南为官,但他不可能直接说:陛下,把我外放岭南吧。

  凡事讲究前因后果,总归是要叙说清楚,一步一步的来进行。

  只是李世民听到这话有些不满,也没有跟高冲见外,直接怼道:“你不能因为冯盎是你招抚的,你就这般相信他,人心难测,现在上告冯盎有异心的人不只一人,你怎能证明冯盎没有反心?”

  高冲闻言苦笑道:“冯盎如果反叛,他一定会占据州城,揭竿起兵,但是现在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他有这么做啊,现在只是岭南消息不通,便冒然发兵征伐,劳民伤财且不说,或许也伤忠臣之心啊,陛下不如派遣使者,前往岭南,查明情况再做决断不迟啊”。

  听得这话,李世民觉得有些道理,看向高君雅。

  高君雅面无表情,并没有就冯盎一事做出评议,只是微微颔首说道:“慎起刀兵”。

  “陛下,臣愿前往岭南”。

  见李世民陷入沉思,高冲直接出列说道。

  李世民闻言神色一顿,“攸之你……”。

  “陛下,解铃还须系铃人,当年是我招抚的岭南,现在岭南生乱,臣责无旁贷”,高冲义正辞严的说道。

  李世民只是眼睛一眯,看了看高君雅,缓缓说道:“高相公是你的父亲,我是你的君主,此间再无外人,你有话便直说,我不相信只是这个原因”。

  高冲面露尴尬之色。

  高君雅幽幽一叹,起身对着李世民深深拜道:“陛下厚爱,臣父子皆位居高位,心中惶恐,唯恐辜负皇恩。

  然攸之于军事有功,却无治政之功,臣请陛下将其外放,以堵悠悠之口”。

  高冲听得眼睛一亮,直说道:“陛下,臣多年来从军征战,从无治理教化之功,还请陛下成全”。

  李世民心中感慨万千,下座扶起高君雅,由衷的叹道:“高相公一片公心,坦坦荡荡,令人敬佩”。

  然后看向高冲,“即便你有心如此,也不必去岭南那蛮荒之地,当年在晋阳城,我亲口许诺:当同富贵,现在若将你外放岭南,那岂不是我食言无信”。

  高冲感动得一塌糊涂,直拜道:“陛下,臣理由有三,还请陛下成全”。

  正在这时,殿门内侍来报:诸位相公应召觐见。

  李世民吩咐道:“请到偏殿稍歇”,然后看向高冲,“你接着说”。

  高冲心想着话赶话已到这个地步,就不要藏着掖着了,当即斟酌言辞。

  “其一,我长于军事,然无治政之功。但是我心里也有一些想法,希望付诸实际,岭南蛮荒,正好可以让我自由发挥。

  其二,此次突厥南侵,我计划不周,四面埋伏配合坚壁清野,对延州等地民众伤害颇深,伤亡数千民众,罪责在我,外放出京,也是陛下赏罚分明。

  其三……”。

  说到其三,高冲言语一顿,看看李世民,再看看高君雅,高君雅只是垂眉不语。

  李世民闷哼一声,一脸嫌弃的看着高冲,“其三,你父子同居高位,所以你害怕了?所以你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便外放去岭南那蛮荒之地?”

  高冲瞪大眼睛,然后深深地赞叹道:“陛下,你真是明察秋毫、洞若观火、英明神武…

  臣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……”。

  “打住”,李世民气急而笑,然后起身负手走向高冲,眼睛死死盯着他。

  “当着高相公的面,我也不训斥你,但你需知,我既然敢用你,便不惧流言蜚语,我如此信你,难道你不信我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5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5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