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1章 臣有本劾奏_大唐第一臣
笔趣阁 > 大唐第一臣 > 第551章 臣有本劾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51章 臣有本劾奏

  …

  当高冲回到府上后,高君雅独自一人坐在前厅品茶。

  高雄正在院中踱步,见高冲回来,立马上前,拉着高冲来到一边。

  “郎君,你是不是惹阿郎生气了?”高雄眼睛小心翼翼的撇向前厅,低声说道:“郎君回府后便坐在前厅,还不让任何人靠近服侍”。

  对此高冲早有心理准备,只是负手笑道:“无妨,还敢殴打朝廷命官不成”,说着便是抬腿走向前厅。

  高雄在后面目瞪口呆。

  来到前厅,高冲便是笑呵呵的给父亲添茶,“夜深了,阿耶怎不去歇息啊”。

  高君雅看了看高冲,只是淡淡说道:“说说你那个市舶司”。

  高冲一愣,“阿耶你不生气?”

  高君雅一顿,神色有些古怪,“我为何生气?”

  高冲喉咙滚动,干笑道:“阿耶你不怪我擅作主张,请设市舶司?”

  高君雅端起茶杯,摇头轻笑道:“你也是三品大员,自有你的政见,我为何要怪你”。

  高冲愕然。

  高君雅挥挥手,并没有过多解释,若有所思的说道:“你打算在岭南征收海上交易的商税?”

  尽管高冲当时只是简单的三言两语,但是高君雅差不多可以从言语间听出一些端倪。

  高冲直点头,然后再把跟李世民说的那一套言辞复述一次。

  “阿耶,海上贸易乃是暴利,现在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去规范海上贸易,国库穷得叮当响,而那些海商赚得盆满钵满,真正的富可敌国,没有这样的道理啊”。

  高君雅听得直点头,只是皱眉说道:“岭南蛮荒之地,那些海商素无管教,你若冒然推行市舶司,定将受到百般阻挠,甚至危及自身”。

  高冲闻言不以为意,只是一字一句的郑重说道:“文臣不爱财,武将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”。

  高君雅正在品茶,闻言一顿,缓缓放下茶杯,反复呢喃这句话,眼中闪过一丝神采,“不错,这句话言简意赅,值得推崇”。

  高冲咧嘴一笑,继续说道:“到时候肯定有些见不得人的手段,我也无所畏惧了”。

  对于高冲这种无畏困难的精神,高君雅还是非常欣赏,直点头赞道:“你心里有计划便好,为父也不过多干涉”。

  等高冲走后,高君雅沉思良久,来到书房,便是泼墨提笔。

  “文臣不爱财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”,高君雅很是满意,自顾自点头赞道:“明日便悬于政事堂,可作百官纲领”。

  从此,这句格言便成为政事堂的门联,也伴随着贞观第一任首相高君雅传奇的一生,流传千古。

  书房里,高冲奋笔疾书,奏疏已经写满足足三五页,手中依旧挥毫不停。

  高冲对于市舶司并不陌生,以前专门有过了解,基本的行政框架也很简单。

  在高冲的设定里,市舶司暂时隶属于户部。

  现在户部下辖四司,即户部、度支部、金部以及仓部,现在另设第五司,即市舶司。

  五司以及职能分别如:

  户部司主管户籍民政;

  度支司主管财会预算;

  金部司主管钱物出纳;

  仓部司主管粮食出纳;

  新设的市舶司则主管朝贡海贸。

  基本全部照搬六部官制,唯独将市舶司主官改为市舶使,位列从五品,地位等同于户部下辖的户部郎中、度支郎中等职位。

  倒也没有特殊原因,只是高冲觉得市舶郎中太难听了。

  至于市舶使其下,设置市舶员外郎二人、市舶主事四人,这便是九品以上的职位。

  在主事其下,另有流外官,其中流外一等的令史十五人、流外二等的书令史三十四人,另有主符、主节等流外的吏员若干,基本参照其他四司来设置。

  现在的户部尚书是杜如晦,性格和善,高冲与之交好,倒也并不怕将市舶司按在户部名下会受干涉,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户部实在是太穷了,杜如晦每日抓耳挠腮的愁钱愁粮,市舶司既然是赚钱的部门,那自然是先安置在户部最好。

  不过高冲心里的长远规划,市舶司未来肯定是单独出来,他不会重农抑商,也不会重商抑农,现在的生产力并不足以大力发展商业。

  直白一点来说,现在人口太少,荒地太多,生产力低下,粮食产量严重不足,若是高冲不顾实际情况,大肆鼓吹商业,那无异于自寻死路。

  历朝历代,不乏明君能臣,他们自然也可以看出商业存在的积极作用,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大力推行商业,而是一直重农抑商,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粮食。

 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情况下,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百姓生存,这一点不容疏忽。

  另外也有其他很多原因,比如商人不事生产,流动性大,不利于统治管理;商人重利,囤积居奇,不利于民生保障等等。

  所以高冲提议设市舶司,发展海贸,也不是毫无底线的鼓吹商业。

  高冲埋头苦干,不知不觉已到深夜。

  李秀婉端着一碗羹汤进来,小心翼翼的放在一边,轻声道:“郎君,夜深了,喝一碗羹汤暖暖身子吧”。

  高冲回过神来,揉揉手腕,“娘子你还没歇息啊,什么时辰了?”

  李秀婉无奈笑笑,“已过丑时了”。

  “这么晚了”,高冲有些意外,没想到已经下半夜了,当即抓起晚来咕噜噜一饮而尽,“娘子快去歇息吧,我马上就好”。

  只是李秀婉并没有离去,只是默不作声的在一旁给高冲煮茶。

  良久,等高冲搁笔之后,李秀婉这才上前问道:“郎君,你是不是又要离京?”

  高冲一顿,不知道说什么好,将李秀婉搂在怀里。

  李秀婉见状顿时眼睛一红,直说道:“这一次能不能带上我,我自去向圣人恳求,你去何处我就去何处”。

  高冲听得有些难过,只得叹道:“这一次……真不能带上你,娘子放心,等我稳定下来,一定考虑接你过去”。

  自成婚以来,高冲先后去河东、洛阳、荆楚、岭南、黔中等地,夫妻二人真是聚少离多。

  如果是去一般地方,高冲还真考虑将妻儿接到身边,对于现在的大唐官员来说,可没有什么“质子”的说法,很多官员外放履新,便是将家人带在身边。

  只是高冲这一次即将前往岭南,设置市舶司是一个得罪人的差遣,到时候一定会有一定的危险,将妻儿带在身边实在是不便。

  听得高冲这样说,李秀婉只是心中苦楚,但她知道高冲的脾性,一定是思虑全面,当下里也没有再劝,只是紧紧抱着高冲。

  不多时,书房的烛光突兀熄灭,本是用作短暂休憩的软榻上承载着它不该承受的重量。

  翌日天不亮,高冲一脸疲惫,向来习惯骑马入宫的高冲这一次死皮赖脸的挤进高君雅的车里。

  见高冲抱着一本厚厚的奏疏直打瞌睡,高君雅不作他想,伸出手来将奏疏取过来,只这分量便是不轻。

  “看来你昨夜是用心了”,高君雅看着厚厚的奏疏点头道。

  “嗯~”。高冲靠在车厢上,闭着眼睛,迷迷糊糊的应着,“不仅用心了,还走肾了……”。

  “什么?”高君雅并没有听清楚。

  高冲一个激灵,伸出衣袖擦擦不存在的哈喇子,直说道:“没什么,我说没睡好,有点走神了”。

  “莫要庭前失仪”,高君雅打量一下高冲叮嘱道,然后低头阅读奏疏。

  高冲的奏疏即便不在庭前呈上,从尚书省递上折子的话也是需要经过高君雅这位尚书左仆射的手,毕竟六部隶属于尚书省,所以高君雅提前阅览奏疏,也并不算违制了。

  一路进入承天门、西阁门,再穿过延明门便到两仪殿前。

  今天是日常朝参,仅是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参加,并没有像朔望朝那样乌泱泱的全是人。

  各自打招呼行礼过后,便在监察御史的率领下进入两仪殿。

  今天负责排班的正是高季辅,等巡视高冲面前,高季辅微微脚步一顿,眼神示意高冲看向左前方,并没有开口说话,便是继续往下排班。

  高冲寻着高季辅的提示看去,只见御史大夫杜淹正在闭目假寐,前后无一人靠近,孤零零的很是显眼,可见杜淹的人缘。

  这时,户部尚书杜如晦坐到高冲下首,侧身靠拢,低声说道:“御史台将发难于你”。

  高冲眼睛一眯,微微颔首,看来李世民已经做好安排了,动作真的快,一夜之间便是安排妥当,更让高冲惊异的是高季辅和杜如晦二人的消息竟是如此灵通。

  今日高冲起的晚了一些,看来这些人早上都起得很早,早已经在殿外廊道下有过提前沟通了。

  各人有各人的圈子,高季辅本来就是御史台的人,知道消息不足为奇,而杜如晦跟叔父杜淹速来不合,竟然也知道,这就非常有趣了。

  实际上高冲等外人有些事情并不清楚,杜如晦虽然跟叔父杜淹因为旧事产生间隙,但是小一辈的人依旧是保持来往,毕竟大人之间的仇怨跟小一辈无关。

  杜淹有两子,长子杜敬爱去年出仕,起家左监门卫校尉,今日正好在宫门执勤,遇到杜如晦便是跟他提起此事。

  杜敬爱不喜文事,便门荫从军,对于军事极其热爱,昨夜他听闻父亲要弹劾高冲,原因竟是因为高冲的四面埋伏之计颇多纰漏,导致延州数千民众伤亡。

  这个理由让杜敬爱感到非常不可思议,突厥举国南侵,作为兵部尚书的高冲制定这个引敌入瓮、四面埋伏之计,逼退突厥二十万大军,这在好武的杜敬同看来,便是天大的功勋。

  然而父亲竟然抓住那一点所谓的纰漏来弹劾高冲,当他表示不解甚至反对时,父亲杜淹只是摇头一笑,并没有跟他解释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高冲的妾室韦珪有一个堂妹,名叫韦茗华,乃是历史上有名的淑女,嫁给了杜敬爱的弟弟,也就是杜淹的次子杜敬同,韦茗华性情温柔,婉淑恭谦,凭借贤名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,李世民下旨褒奖,封爵襄武郡君。

  女子凭借名望而封爵,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,翻遍史书,也是极其罕见。

  随着高季辅唱班,礼官就位,李世民在殿后早已经吃饱喝足,负手来到殿前,目光扫视一眼众臣,只在杜淹面前稍作停顿,这一幕也被有心人看在眼里。

  高君雅作为首相率先禀报一些尚书事务,大概也就是先前颁布的一些政令的实施情况,简而言之便是对之前的工作进行简单汇报。

  随着高君雅回到座位,早已等候多时的杜淹直接出列。

  “陛下,臣御史大夫杜淹有本劾奏”,杜淹当年那也是著名美男子,风度翩翩,即便现在年老,那一言一行,极具仪态。

  李世民面无表情,手也不抬,倒是显得对杜淹并不热络,唯有高冲心底鄙夷,杜淹就是李世民手中一把刀而已。

  “臣感念天恩,忝居御史台,自当舍身以报,乞赐圣断,陟罚臧否……”,杜淹挺直腰板,一字一句的说道。

  然而说到一半,李世民便是眉头一皱,打断杜淹的话,直接说道:“时间紧迫,大夫可说重要之处”。

  杜淹愕然,幽怨的看一眼李世民,便是直接转身看向高冲,“臣弹劾兵部高尚书,谋划疏漏,致使延州民众伤亡数千,陛下赏罚分明,自当明断”。

  此言一出,那些不明真相的人顿时一脸惊诧。

  这……御史大夫莫非是糊涂了,这算是什么罪过,逼退突厥二十万兵马,高冲不仅无罪,还有大功啊。

  泸州都督、宿国公程知节第一个跳出来。

  “杜执礼,你瞌睡还没醒吧,说什么胡话,若不是攸之妙计,你去打退突厥兵马?”

  年前突厥南侵之时,利州都督、义安王李孝常密谋反叛,但威凤卫提前察觉,在京的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人立即逮捕,而李世民在乎影响,便密令益州大都督、酇国公窦轨在李孝常入蜀后将其擒杀。

  李孝常自以为计划周密,外有利州、滑州等地策应,内有巡防宫禁的刘德裕、值守殿门的长孙安业等人行动,一定可以完美的完成任务,实行兵变,结果没想到他一入蜀就被窦轨的伏兵斩杀。

  李孝常死后,还是引起一些反应,他在利州时,笼络僚人支持,现在李孝常一死,僚人惊惧,便起兵反叛。

  刘德裕是右武卫将军,也是程知节这位右武卫大将军的副将,同是瓦岗旧将,负责巡防宫禁这等重要任务,竟是密谋叛乱,程知节多少受到一些牵连。

  李世民自然是信任程知节,也不舍得严惩,便将其外放为泸州都督,兼泸州刺史,使持节,都督泸、容戎三州诸军事,负责镇压僚人叛乱。

  另外还额外赏赐绢二百匹、御服腰带一条,正月一过,程知节便将启程前往巴蜀泸州。

  程知节本就混不吝的脾性,现在即将外放,更是不将杜淹这位御史大夫放在眼里,直接当面怼回去。

  回家太晚了,来不及检查校队,兄弟们如果看到有错别字的话请评论出来哈,我马上改正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5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5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