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2章 罢官_大唐第一臣
笔趣阁 > 大唐第一臣 > 第552章 罢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52章 罢官

  第552章罢官

  …

  面对程知节的无礼斥责,杜淹也不搭理他,只是躬身等候着李世民的表态。

  只是程知节注定只是一个开始,程知节出列后,尉迟恭、秦琼等勋贵纷纷出言。

  毕竟这是他们武将的功勋,兵部尚书在名义上也是他们武将的领导,无论是出于私人情谊还是公事层面,武人也不可能坐视杜淹弹劾高冲。

  即便是跟高冲素无往来、交情不深的息国公张长逊、蒋国公屈突通等人也是出列反对,这便是立场问题。

  高冲本来只是面无表情,无动于衷的坐在原位,只是随着出列的官员越来越多,高冲的脸色也是渐渐凝重。

  若只是三两位武将力挺,倒也罢了,毕竟他是兵部主官,武将为其张目那也是情理之中。

  可是到后面争论愈发激烈,文臣一列竟也许多人出列,力挺高冲无罪。

  高冲一时间有些心慌,他这么多年来广结善缘,现在已经展现效果,只是这个效果有些出乎意料,这未免有些结党营私之嫌啊,悄悄地看一眼上座的李世民,只是李二面无表情,看不出喜怒,高冲心底一凛,不能继续这样了。

  果不其然,御史台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张行成看不下去,一声冷哼,镇住嘈杂的场面。

  “肃静”,张行成声音洪亮,大声喊道:“是非功过,自有陛下裁决,在这朝堂上争执不休,成何体统”。

  殿中侍御史位列从七品,品阶虽然不高,但是职掌纠弹殿庭、朝会礼节班次以及大驾卤簿仪节,极其清贵。

  张行成这人也不简单,出身中山张氏,虽然只是一个三流士族,但也算是出身名门,自幼聪惠,前隋时拜名士刘炫为师,起家散从员外郎。

  王世充称帝后,听闻张行成名声,授度支尚书,伪郑灭亡后,张行成先后担任谷熟县尉、富平县主簿等地方官,政绩斐然。

  李世民听闻他在职期间,执法严明、不惧权贵,便召其入京,授殿中侍御史。

  入朝短短数月,张行成已经打出他的名声,只要不符合礼制法度之人,无论你是什么爵位官职,全部当庭纠弹,真是一身傲骨,其刚直之名直追魏征、李纲等人。

  听得张行成的话,高冲立即出列,先是对着李世民一拜,然后转身团团一礼,“张御史所言极是,是非曲直,陛下自会秉公决断,诸位稍安勿躁”。

  程知节等人也是明白其中深意,只是狠狠地瞪一眼杜淹,便是回到座位上。

  而挑起事端的杜淹从头到尾只是躬身敬听,从不发言相争。

  高冲心里也是对杜淹升起由衷的佩服。

  同样,作为当朝首相的高君雅,面对嫡长子被弹劾一事,从头到尾只是闭目假寐,仿佛他不认识高冲一般。

  见争执终于平息,李世民缓缓开口说道:“杜大夫弹劾一事,攸之,你可有异议?”

  有心人一听李世民的话,便知道李世民的心意,一个称呼官职,一个称呼表字,亲疏远近已是非常明显。

  杜淹终于动容,面容竟是有些许苦涩,但他始终低头垂眉,倒也看不出反应。

  杜淹心知肚明,他只是李世民手中的一把刀,但他也只能选择充当这一把刀的角色,无可奈何。

  现在皇帝还用的上他,这就证明他的存在具有价值。

  这也是杜淹刚刚面对谩骂争执而不反驳的原因,他已经顺从皇帝,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,他也没必要再去跟朝臣结仇。

  至于高冲,杜淹并不担心,他相信高冲,乃至于高冲背后的高君雅,肯定是明白他的动机。

 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,先前提醒高冲的高季辅、杜如晦二人也是明白此中深意,一定是李世民另有安排,再看高冲神色,心底便也不担心。

  “回陛下,臣定计疏漏,致使民众伤亡,还请陛下惩戒”。高冲深呼一口气,躬身拜道。

  程知节瞪圆的眼睛滴溜溜的转,一把拉住愠怒的尉迟恭。

  “你作甚?”尉迟恭喘着粗气呵斥道:“逼退突厥兵马,这怎么搞得攸之还有罪过了,这什么道理?”

  “你长点心”,程知节用力将尉迟恭拽住,附耳说道:“你什么时候见攸之那厮吃亏了,这是人家商量好的,俺们上跳下蹿的作甚”。

  尉迟恭不由得愣住。

  五品以上的官员,即便是因门荫上位的人,也没有愚笨之人,这时候心底了然,只是静静地听着。

  听得高冲的话,李世民微微颔首,沉声道:“虽是定计疏漏,造成民众伤亡,但罪过绝不在你,打仗如何没有伤亡,相比起逼退突厥二十万大军,是非功过,自在人心”。

  众臣闻言纷纷点头附和。

  这时,杜淹再次拜倒,斩钉截铁的说道:“陛下,那延州数千百姓,总归是要有个说法”。

  李世民眉头一皱,恼怒道:“那你要如何?”

  “臣执掌御史台,自当纠正纲纪”,杜淹直起身子,挥一挥衣袖,很是刚直的说道:“赏罚分明,秉公处理,臣绝无二话”。

  李世民咬牙切齿,一脸愠怒,“好,那朕便给你个说法”。

  众人神色一凛,纷纷抬头看着李世民,有人惊愕,有人期待,也有人愤怒。

  “传旨:应御史大夫杜淹劾奏,兵部尚书高冲,于月前逼退北狄贼兵二十万,然定计疏漏,致使延州民众伤亡,念其昔日功勋,免其死罪,罢其兵部尚书……”。

  当李世民说完之后,群臣哗然。

  杜淹心中愈加苦涩,李世民这完全是将他架在火上烤,还特意将他写进圣旨,什么应杜淹劾奏……

  一旦这封旨意传出,杜淹的名声将臭不可闻,高冲定计逼退突厥兵马,威望甚高,朝野赞誉,现在你杜淹竟然因为伤亡一些民众,竟然弹劾高冲这位大功臣。

  旁的不说,只关中百姓,乃至于长安百姓,一定是对杜淹破口大骂,若没有高冲定计,突厥攻破关中,那一定是尸横遍野啊。

  现在没有爆发战争,只是突厥在南侵途中劫掠一些百姓,造成一些伤亡,竟然将高冲罢官,突厥哪一次南侵没有劫掠百姓,多少年来关中百姓都已经习以为常,这次突厥举国南侵,而大唐付出的代价已经是最小的一次。

  李世民自然明白这其中利害关系,所以故意强调,应御史大夫杜淹的劾奏,你们要骂就骂杜淹去吧。

  程知节等人现在也是搞不清状况,只得怒视杜淹,当庭对其破口大骂,诸如陷害忠良这等言词脱口而出,不过杜淹依旧是面无表情,任凭程知节等人斥责。

  随后高冲也不演了,拜谢李世民后,便将怀中的奏疏双手奉上。

  “臣高冲,谨上《请设市舶司疏》”,虽然罢兵部尚书之职,但高冲依旧是国公之爵,另有光禄大夫的文散官,依旧是有上疏之权。

  李世民毫不掩饰的面露期待之色,朗声道:“近日来关于岭南流言,相信诸公也有所耳闻,正好攸之熟知岭南局势,对于岭南海上贸易有独特见解,阿难,当众宣读”。

  内侍监张阿难上前,接过奏疏,来到殿陛前,便是朗声宣读。

  众臣这时候恍然大悟,原来皇帝有意使高攸之前往岭南,只是可怜杜淹在这其中扮演并不光彩的角色。

  对于李世民所言的市舶司,众臣非常好奇,即便是长孙房杜等人也是一脸茫然,显然这个事情他们也不知晓。

  当张阿难宣读结束后,朝臣议论纷纷。

  杜如晦一脸激动,出列直言道:“陛下,臣附议,此乃利国利民的善政啊,户部鼎力支持”。

  还是杜淹,昂首挺胸,“陛下,臣反对,所为市舶司,规范海商,实际便是与民争利,另外,官府与海商提供相应支持,有重商之嫌,实不可取”。

  杜淹的话也是一些老臣的意见,比如李纲。

  李纲抖抖花白的胡须,“陛下,岭南莽荒之地,更应重视教化,鼓励农桑,宣扬朝廷恩德,如此重商收税,于教化何益?”

  这会换成高冲面无表情,低头垂眉的闭目假寐,他相信李世民自有安排,毕竟连杜淹这个抬杠的人已经安排妥了,那后援自然是安排妥了。

  只是高冲没想到这个后援竟然如此给力,竟然是任城王李道宗。

  在高冲的奏疏中,市舶司有一项业务便是统管海外诸国朝贡,在此之前,这个职责归属于鸿胪寺,而李道宗便是现任鸿胪寺卿。

  按道理来说,这是市舶司在分鸿胪寺的权,但是李道宗竟是另辟蹊径。

  表示鸿胪寺管理海外朝贡早已经是有诸多弊端,当即将弊端一条一条明列出来。

  比如,贡物的检查、接受以及运输、贡使的数量和接待等等,甚至涉及到一些严重的问题,那就是地方官府的贪腐。

  在此之前,一直由地方官吏率先接洽朝贡,朝廷的鸿胪寺只需要受到贡物即可,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滋生贪腐,贡物经过多手交接,一定避免不了中饱私囊的发生。

  更明确一些来说,设置市舶司,直属于朝廷户部,那便是上升到朝廷和地方争夺海贸管理权的层面,一旦市舶司设计运营,那海贸就不会由地方继续垄断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朝贡,也是海贸的一部分,甚至于现阶段的海贸,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朝贡贸易,比如占城国上贡一批珠宝,大唐回赠一批丝绸,这便是由朝贡产生的贸易。

  这种朝贡贸易现阶段是由地方掌控,然后提交鸿胪寺,这其中不知道转手多少次,其中肯定会产生贪腐。

  面对李道宗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,朝臣顿时鸦雀无声,毕竟他们是朝臣,不是地方官吏,还是那句话,屁股不能坐歪了。

  你现在反对朝廷设置市舶司,那就是站在地方官那一边了,你要跟地方官一起反对朝廷?难道你在其中收受了好处不成?如此一来,谁还敢说反对。

  与此同时,高冲的熟人,新任太府卿李袭誉出列,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直言道:“陛下,臣接管太府寺后,赫然发现近年来海外诸国贡物连年递减,与我国回赠之物价值差距悬殊,其中必有蹊跷,臣附议请设市舶司,以正本清源”。

  太府寺便是九寺之一,掌库藏出纳、贸易商税等事务,位列从三品

  朝贡的流程说起来也是简单,比如海外诸国的朝贡,先由沿海地方官府接待,接管贡物,然后上报鸿胪寺,由鸿胪寺派人接洽进行下一步的运输,接待使者,最后将贡物交给太府卿入库。

  如此流程说起来简单,但是牵扯到诸多部门,往往历时一年半载,效率低下且不说,还容易滋生问题。

  大唐立国时,李渊授李袭誉太府少卿一职,后来升迁至扬州都督府长史,在扬州政绩斐然,然后调任幽州都督府长史,配合高冲解决庐江王李瑗这个隐患,再支持刘弘基在蓟门关开设榷场,以柴火盐巴换取战马牛羊。

  数日前,太府卿张虔诚病逝,李世民便将李袭誉召回,授太府卿,毕竟当年李袭誉担任过太府少卿,对于太府寺事务颇有经验。

  至于李袭誉说贡物递减,价值不对等,隐隐有些将过错推到张虔威身上的意思,但对于这一点,众臣自动忽略。

  第一,张虔威已经死了,没有必要为一个死人发声。

  第二,张虔威是李渊的挚友。

  张虔威,字元敬,出身清河张氏,前隋开皇年间,因为美姿容、性聪敏而受到晋王杨广的赏识,任晋王府掾属,后来杨广登基,张虔威平步青云,担任谒者大夫。

  谒者大夫是谒者台的主官,谒者台掌受诏劳问、持节察授、审理冤案,当时和司隶台、御史台合称三台,位高权重,类似于现在大唐的大理少卿和通事舍人的结合体。

  大唐立国后,因为谒者台职责和其他有司重叠太多,李渊便将其废除。

  由此可见,张虔威是深得杨广重视,只是张虔威尚存一丝良知,见杨广后期奢靡无度,便上疏劝谏,杨广恼怒,便不再重用,正是在这个时候,落寞的张虔威和低调的李渊结识。

  见太府寺、鸿胪寺全部支持设置市舶司,再有户部力挺,即便是有心反对的朝臣也只得偃旗息鼓。

  李世民欣喜之色溢于言表,直言道:“甚好,便依攸之所奏”。

  然后面色一肃,“传旨,升广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,治所番禺城,辖广、韶、端、宋、泷、威等十四州。

  另外,桂、容、邕、交、高、钦、崖等七都督府,隶属广府统摄,设岭南经略使,督岭南八府之政。

  于番禺城,设立市舶司,统掌海上贸易及朝贡事宜,直属户部”。

  李世民一席话无异于石破天惊,震惊众臣。

  有错别字的话,麻烦兄弟们评论出来哈,一定及时改正,狗眼都看花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5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5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